曾幾何時,“中國制造”曾是國人的驕傲,在國外逛街,隨便拿起一件小商品,上面的產地肯定寫著:Made in China。大量的勞動力、低廉的價格也曾經是中國的一大優勢,借此優勢中國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資中國制造業,人口紅利也曾一度支撐了中國經濟發展。風云變幻,現在,“中國制造”正在遭遇著空前的危機。我們先來看一組關于中國制造業的事例與數據:
2014年春節前夕,知名鐘表企業西鐵城在華生產基地—西鐵城精密(廣州)有限公司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員工被解除勞動合同,限期離廠。
2014年12月5日,知名手機零部件代工廠蘇州聯建科技宣布倒閉,隨后聯建的兄弟公司,位于東莞的萬事達公司和聯勝公司相繼倒閉,三家公司累計員工人數近萬人。
2015年1月,手機零件制造商東莞市奧思睿德世浦電子科技老板欠債1.35億元跑路,400員工失業。從事雜牌手機制造的東莞兆信通訊因資金鏈斷裂倒閉,1000多名員工失業,董事長高民自殺。
2015年2月,微軟計劃春節前關停諾基亞東莞工廠,該工廠近期正加快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同時,位于北京的微軟諾基亞工廠也將同步關停。據傳,此次諾基亞東莞和北京工廠裁員共計9000人。
長三角、珠三角制造企業扎堆,生產水平、制造規模良莠不齊,根據市場優勝汰法則,每年有數十家企業倒閉也不算新鮮事。但此次各制造大省接連出現的企業倒閉卻有別于以往,此次企業倒閉的原因值得深思。
一、當前,中國經濟現狀是什么?
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增長的奇跡。然而近年來中國GDP增速明顯放緩,所以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穩定在7%是客觀的,不得不說中國經濟下行趨勢的壓力正逐漸顯現。
過去十幾年間,中國制造業走到了世界的前沿,成為國人驕傲,“東莞塞車、世界缺貨”被人用來形容中國“世界工廠”地位,映射出中國制造業曾經的輝煌,但如今“低成本優勢消失,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雙重壓力前后夾擊”卻變成了如今中國制造的無奈現狀,中國制造業的倒閉潮已經開始了,一時間中國制造業該走向何方,如何才能涅槃重生?擺在所有制造企業的面前。“中國制造業熬過了2008,卻熬不過2015。”這種論點扶搖直上。
二、中國制造業到底怎么了?
工業的發展是其他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制造業是一個國家工業的主導力量,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要作用。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2年,中美兩國分別占全世界制造業增加值的20.3%和16.2%。我國已是制造大國,中國憑借巨大的制造業總量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
我國制造業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也面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迫切需要實現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實現制造業產業升級,但我國制造業仍面臨諸多矛盾,較為突出的有5大問題:
(1)創新能力不強:我國制造業整體自主研發設計能力薄弱,先進制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水平,始終對國外技術存在嚴重依賴,陷入了“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惡性循環,導致制造業水平與國外差距很大,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只能被動處于全球價值鏈低端。
(2)核心技術薄弱、共性技術缺位。2013年,我國已是機器人消費大國,位居世界第一位,但80%的機器人是依賴進口的,幾乎所有工業行業的關鍵核心技術都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依賴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提供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
(3)自主營銷品牌缺乏。我國制造業知名品牌企業的數量及影響力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市場營銷和戰略管理能力薄弱,缺乏全球營銷經驗,只會打“價格戰”,主要依靠國外分銷商或合作伙伴的營銷網絡開拓國際市場。雖然中國已經進入全球三大制造強國陣容,但是,與美國和日本相比,不僅中國的知名品牌屈指可數,而且,中國企業無一入選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前100名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
(4)高水平人力資本匱乏。人才資源是我國制造業升級中必不可少的戰略資源,大力培養和廣泛吸納高級科技人才是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因素。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
(5)資源浪費、污染嚴重。我國經濟經歷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長,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擴張和城市化己經對資源和環境造成了極大的浪費和破壞,特別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粗放、生產結構的不合理以及技術水平的落后,導致我國環境質量下降、資源利用效率低、環境污染嚴重。
三、世界各國出臺戰略規劃,對先進制造業進行前瞻布局
中國制造業不僅仍面臨諸多矛盾,而且近年來又面臨著新的挑戰——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我國面臨著工業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嚴峻挑戰。各國紛紛出臺戰略規劃,對先進制造業進行前瞻布局:
(1)美國2012年制定《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提出了“在哪里發明,在哪里制造”的口號,要重新奪回制造業的世界市場。為此,美國政府先后建立數字化制造和設計、新一代電力電子器件制造、集成光電子制造、智能制造等各類制造創新研究院,為相關行業的大、中、小企業服務。
(2)德國2013年推出《“工業4.0”戰略》,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這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通過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空間虛擬系統相結合的手段,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3)英國亦發布了“未來的制造”報告,提出未來的制造,設立了先進制造、成形技術等7個“高價值制造推進研發中心”。制造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制造之后再進行銷售”,而是“服務+再制造”——更快速、更敏銳地響應消費者需求,把握新的市場機遇,可持續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力,加快促進成果轉化。
(4)日本的《再興戰略》。戰略中重點關注國內需求,把與提高生活水平、活躍全國和地方經濟密切相關的重點領域,以及作為這些領域承擔者的中小企業,作為“日本再生的4個項目”來重點集中實施。
(5)法國的《新工業法國》、巴西公布了《工業強國計劃》、印度頒布了《國家制造業政策》。
不同的戰略名稱傳遞出同樣的信息:制造業仍是各國競爭的焦點。各國都在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進行戰略部署和技術攻關,力圖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制高點,這些領域的競爭會日趨激烈。當昔日的成本優勢不再,能否構筑新的優勢將深刻影響中國經濟的未來。那么,在做了近三十年“世界工廠”后,中國制造又將如何彎道超車,突出重圍?
四、中國政府如何布局制造業,打贏一場沒有硝煙卻關乎民族未來的產業制高點爭奪戰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
報告指出: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制造業是我們的優勢產業。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
《中國制造2025》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是兼顧當前和長遠、兼顧戰略和戰術的一個行動計劃。既立足當前,面向制造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出了九大戰略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舉措;又著眼長遠,著眼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搶占未來競爭制高點,圍繞先進制造和高端裝備制造,前瞻部署了重點突破的十大戰略領域,描繪了未來三十年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和梯次推進的路線圖。
政府推出中國制造重點領域升級方向指引,動態調整、滾動推進。堅持市場主導、改革創新,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大中小企業配套推進,務求重點突破,取得實效,財稅、金融、人才等政策都要給予傾斜。通過不懈努力奮斗,打造中國制造業升級版。據此,“中國制造2025”的后續配套政策有望陸續出臺,其中將包括各界關注的財稅、金融、人才政策。
五、“中國制造2025”戰略任重道遠
首先,制造業的提升不會是一個短期工程,將年限定在了十年之后的2025年,提醒地方政府和企業家要對制造業轉型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有思想準備。要實現這一罕見的“十年計劃”,打一場“持久戰”不可避免。
一方面,強調“中國制造”,意味著不能用完完全全的“拿來主義”,將外國的具體做法原封不動地復制在中國制造業上,應該立足于中國制造業的具體實際,研究的是中國制造業的具體問題。因此,我國應該定位在制造環節,以制造業為切入點,盡快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附加值,推動研發創新,逐步向技術、服務等高端環節過渡。
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任重道遠。從國家層面來看,應集中整合資源,盡早出臺具體的配套措施,抓住機遇,促進制造業關鍵配套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制定相應金融政策,鼓勵企業實施國際并購。從企業層面來看,應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將低成本的競爭優勢轉變為質量效益競爭優勢,改變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推行綠色制造。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還需要加快以寬帶、無線互聯網、云計算、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建設。阿里研究院報告顯示,公路、鐵路為代表的物流網絡、傳統金融機構、能源設施和零售網絡,是傳統工業社會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而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寬帶、云計算中心、互聯網金融機構等軟硬件設施,將成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基礎設施”,未來應給予發展支持,進而為“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提供支撐。
“中國制造2025”是實現中國版的工業4.0,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德國的人才培養經驗值得學習。但在目前的數字化時代,應該根據目前技術快速更新的趨勢,建立與職業并行的終身教育體系。建立一些特殊的職業學校,或是與職業相關的大學課程,并以此形成與職業結合的終身教育。
六、“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對于中國制造業指導意義
制造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至少未來10年仍將是我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過去簡單復制、高速增長的“好日子”將不復存在,必須充分做好制造業轉型升級長期性和艱巨性的準備。隨著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日益增長的國際競爭壓力,中國制造業亟待轉型升級。因此,中國需要順勢而為,提升自己的產業和經濟結構。“中國制造”是中國在過去30多年里創造出的一個經濟奇跡,那么下一步就應該是朝著“中國設計”、“中國創新”這樣的高端層面來發展,“中國制造2025”就是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
(1)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國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物質保障,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歷史證明,每一次制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實踐也證明,制造業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力發展制造業,對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實現百年強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必須堅持發展制造業的決心和信心不動搖,通過制造業創新升級,鑄就更加堅實的強國之基。
(2)實施《中國制造2025》,建設世界制造強國,是我們吸取錯失前兩次工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教訓,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戰略選擇。當前,世界經濟和產業格局正處于大調整、大變革和大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蘇緩慢,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增多;另一方面,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醞釀新突破,特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術等方面的突破,正在引發影響深遠的產業變革。
(3)實施《中國制造2025》,推動制造業跨越發展,是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需要。“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要實現這個奮斗目標,必須有堅實的經濟基礎和強大的制造業做支撐,這對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更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重大需求提出了迫切要求。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契合了“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根本要求,通過持續實施《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35》、《中國制造2045》,到建國一百周年時成為全球領先的制造強國,以制造業的繁榮和強大,托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七、“中國制造2025”對于大型制造企業的影響
即使在全球,工業領域的數字化進程也僅實現了10%。因此,對于企業而言,工業革命的升級,包括“中國制造2025”的出現,都意味著提升效率和效能的巨大潛力。與此同時,競爭環境和商業模式劇烈變革所帶來的風險也會加劇,企業組織形式、生產流程和能力要求都將改變,跨界競爭將帶來更多更強的競爭者,傳統商業模式可能被徹底顛覆,整個商業社會甚至出現徹底轉型。如果不能在轉型大潮中做好準備,施樂和諾基亞商業王國衰敗的故事將再次上演,實際上,在一系列的變革中,商業模式的轉變已經發生。
融合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據工信部測算,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至少可帶來約三萬億美元的GDP增量,未來互聯、集成、智能生產、數據處理、產品創新都將直接受益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從全球角度分析,據工業互聯網領域權威機構GE估計,工業互聯網有望影響46%(約32.3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
制造業仍是中國最具國際化、最具競爭力的行業,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最關鍵最直接的動力所在,制造業升級仍是大勢所趨。對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涉及的具體行業和領域將蘊含巨大的投資機會。互聯網和傳統工業的融合將是中國制造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在此帶動下,國內一大批制造業公司將積極探索轉型升級,這將逐漸形成新的投資熱點。機器人、無人機、大型成套設備制造、基礎設施制造等產業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將為這些行業注入活力。
隨著《中國制造2025》規劃政策的逐漸落地和實施,它所引發的投資機會有望貫穿全年。互聯網、集成控制、智能生產、數據處理、產品創新五個核心環節均蘊含著巨大的投資機會,射頻識別、物聯網、傳感器、機器視覺、智能機床、云計算、3D打印、可穿戴設備、汽車電子等行業將有望成為投資熱點。